《赐萧瑀》李世民背景:唐高祖武德九年(626),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,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。李渊听信后,打算惩处李世民,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,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。不久后,李世民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。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,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。公元627年,李世民登基,封萧瑀为宰相。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,与房玄龄、魏征等大臣合不来,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。萧瑀毫无怨言,来到东宫任职,辅导太子十分尽职,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,于贞观九年(635年),封萧瑀为“特进”,参预政事,并赠此诗给他,还说:“卿之忠直,古人不过。”
《赐萧瑀》背景:唐高祖武德九年(626),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,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,打算惩处李世民,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,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,李世民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,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公元627年,李世民登基,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,与房玄龄、魏征等大臣合不来,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,来到东宫任职,辅导太子十分尽职,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,于贞观九年(635年),封萧瑀为“特进”,参预政事,并赠此诗给他,还说:“卿之忠直,古人不过”作者:李世民。年代:唐代。
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赐萧瑀的详细介绍:
一、《赐萧瑀》的全文 点此查看《赐萧瑀》的详细内容
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
勇夫安识义,智者必怀仁。
二、《赐萧瑀》李世民其他诗词
《秋日即目》、《咏雪》、《元日》、《咏雨》、《除夜》。三、背景
唐高祖武德九年(626),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,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。李渊听信后,打算惩处李世民,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,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。不久后,李世民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。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,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。公元627年,李世民登基,封萧瑀为宰相。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,与房玄龄、魏征等大臣合不来,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。萧瑀毫无怨言,来到东宫任职,辅导太子十分尽职,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,于贞观九年(635年),封萧瑀为“特进”,参预政事,并赠此诗给他,还说:“卿之忠直,古人不过。”
四、注解
疾风:大而急的风。
劲草:强劲有力的草。
板荡:之世。
勇夫:有胆量的人。
智者:有见识的人。
五、赏析
《赐萧瑀》这首诗极富于哲理。 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,“疾风知劲草”一语,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,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,谁是忠诚可靠者。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。次句的“板荡”是两篇作品的名称,后以“板荡”代指政局变乱。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,“劲草”混同于一般的草;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,“诚臣”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,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,因而不易鉴别。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时局的考验,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,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。 诗的后二句则另换角度,继续盛赞萧瑀。徒有一时之勇的“勇夫”并不懂得真正的“义”,而真正的“智者”必然心怀仁德。这里告诉读者,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,要智勇双全,才算是有用之才。有勇无谋,莫言义;有智无勇,难施仁。 这首诗诗意浅显,说理形象,寓意深刻,言简意赅地揭示了“智”“勇”“仁”“义”之间的辩证关系。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,而且,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,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,也具有启迪作用。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”二句,如今引用它,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,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,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。
六、译文
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
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,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。
勇夫安识义,智者必怀仁。
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,而有智慧的人,必定心中怀有仁爱。
相同朝代的诗歌
《三姑石》、《暖翠》、《赠别徐侃》、《幽恨诗》、《题贾岛墓》、《天台禅院联句》、《长恨歌》、《忆江南》、《钱塘湖春行》、《暮江吟》。
Copyright © 2019- huatuo6.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-9
违法及侵权请联系:TEL:199 18 7713 E-MAIL:2724546146@qq.com
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